彼得前书

二十一、世界末日的前一天


  彼得前书4:7-11

  “万物的结局近了,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,警醒祷告。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,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。你们要相互款待,不发怨言。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,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。若有讲道的,要按着神的圣言讲;若有服侍人的,要按着神所赐的力量服侍,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。原来荣耀、权能都是他的,直到永永远远。阿们。”

 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,妈妈教了两个我最初学会的祷告。一个是饭前祷告;另一个是睡前祷告。饭前祷告我们这样说,“神很伟大,神真美好。我们一起感谢祂赐下食物,主啊﹗祢施恩的手使我们得饱足,赐给我们日用的饮食。”临睡前,我学着这样祷告:“现在我要躺下睡觉了。主,请你保守我的灵魂。如果我在睡梦中死去,主啊,请祢接收我的灵魂。”在这两个祷告中,第一个似乎比较简单,因为措辞比较简短。但是第二个就显得深刻多了。我在星期天讲道时提到这个祷告,就有人就说“这个祷告真可怕。”第一个祷告是感谢主,因为主是我们一切祝福的源头,第二个祷告说到了生命的不确定性。虽然我小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,但是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要祷告“如果我在睡梦中死去”还是挺沉重的。

  我曾有一周都在思考这个祷告和这句话,因为死亡好像近在眼前。我从来没有经历过那样一周的时间,死亡如此吸引我的注意。我们通常只有在一场巨大的灾难后,才会想到死亡这个问题。但是那一周,很多人的思绪都被两个特别的人的死亡所牵引。其中一个是特丽?夏沃生命长跑的终结,另一个是守望教宗若望?保禄二世去世时,按照延续了数个世纪的传统,整个罗马城教会的钟声都被敲响。这钟声让我想起约翰多恩的诗句“千万不要去问,那钟声是为什么人敲响,因为不管谁死了,都让我有所失丧,同是人间行路人,那钟也是为你为我敲响。”全世界每年死亡的人数,大约是5500万,平均大概是每0.7秒,有一个人死亡。而在中国每天大约有2万6千300多人死亡,就是说每天钟声都要再为2万6千300多人敲响。

  如果在我醒来之前死去…

  如果睡前的祷告变成了事实,该怎么办?如果年复一年从地平线升起,照耀大地的太阳,有一天它忽然不再升起,该怎么办?如果知道,今天是我们在地上的最后一天,该怎么办?如果知道,我们再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,怎么办?会做什么?要怎么活?

  “千万不要去问,那钟声是为什么人敲响,因为不管谁死了,都让我有所失丧,同是人间行路人,那钟声也是为你为我敲响。”

  在彼得说“万物的结局近了”(7节)时,他想到了类似的事情。不同的圣经学者对此理解不一。但经文的词语里,一定包括了我们死亡的那一天。对于教宗若望?保禄二世而言,一切世上的事都在四月二号那天结束了。这对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是一样的。当死亡临到你我的那一天,我们也会丢弃这世上的一切。我们的希望、我们的梦想、我们的想法、我们的计划,还有我们在世上的朋友,这所有的一切在我们死后都会结束。没有了我们,那些在我们死后仍然活着的人,会继续过他们的生活,而我们进入永生和主在一起。彼得要表达的,无疑包含了这个部分。但并不局限于此,而是围绕着主耶稣基督再来而谈的。当祂再来的时候,现今整个世界的秩序就会结束。那么距祂再来,还有多久呢?圣经新约告诉我们,祂再来的日子近了:

  “黑夜已深,白昼将近。”(罗马书13:12)
  “主已经近了。”(腓立比书4:5)
  “主来的日子近了。”(雅各书5:8)
  “证明这事的说:“是了,我必快来。”(启示录22:20)

  快是多快?如果你读过C.S.鲁益师的名著《纳尼亚传奇——黎明行者号》这本书,你也许会记得,露西和阿斯蓝的对话。阿斯蓝是一头狮子,它在故事中代表基督的形象。

  “不要那么难过,我们很快就会又见面了。”
  “请问,阿斯蓝”,露西说“你所说的很快,是什么时候?”
  “我认为所有的时间都很快,”阿斯蓝说着就消失了。

  我们到了吗?

  神确实看所有的时间都很快,因为,祂就是时间的主。祂看千年如一日,一日如千年。当彼得说“万物的结局近了”的时候,他用 “近了” 了这个词,表达“即将到来”的意思。我打个比方:假如你带家人去游北京颐和园。从你家乡到北京是很长的一段路程,而你的孩子还很小,没有明确的时间或空间概念。假设你得先从你家到镇上坐车到城里,然后到车站搭上去北京的火车,当你们到了镇上,就会听到有个声音问“我们到了吗?”。到了城里之后,你又听到小孩问“我们到了吗?”当你们坐的火车,中途停靠的时候,你孩子还问“我们到了吗?”如果你们这趟火车,要做8个钟头,你的小孩肯定会不耐烦地问你好多次:“我们到了吗?”好不容易下火车了,又有人问:“我们到了吗?”终于你们搭上去颐和园的公交车,或者是出租车,穿过了北京市区,你又会听见“我们到了吗?”其实,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一样的:“没有,我们还没到。但是我们正往那走,快到了。”这个说法,无论是在家乡的镇上,在北京的火车站,都是对的。你还没有到达,还在路上,而且不是太远了。你前进的每一里,都使你更加接近目的地。

  对于主什么时候再来,我们也可以这么说。因为主计算时间的方法和我们不一样。我们在两千年前、一千年前、五百年前、五十年前和五年前就知道主来的日子“近了”。这么一想,那我们离主来的日子,确实很近了。你在镇上,比在家里更接近北京,在搭火车的城里,比在镇上更接近颐和园。在我们的旅途前进的同时,主再来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。我们的信条(圣经经文)用了两个特别的词,来描写主的即将到来。一个是“亲自的”,意思是,主祂自己将要再来;另一个是“即将”,意思是祂随时可能会再来。

  如果我们相信主会很快再来,那我们该怎样生活呢?第7节里的关键字是“所以”。这是一个结论、推理、推论和应用。彼得在这段经文里提示我们,如果我们真的信耶稣基督会快来,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历史的高潮将会发生在我们身上,那我们就要过一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生活。他特别指出四个尤其重要的方面给活在末世的人。

  一、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,警醒祷告(7节)

  希腊文里“谨慎”(clear minded) 这个词,和在马可福音5章15节,那被鬼附的人,被基督释放之后,所用的词是一样的。鬼被赶走之后,这个人真正 “心里明白过来”(in his “right mind.”)。这个词描述了一种自我情感控制的状态,以致在有压力的时候,你不会萎靡、或情绪波动、或生气恐惧、或失去你的冷静。我打个比方。现在有两个球队在比赛,争夺全国冠军,随着比赛最后倒数计时的开始,穿蓝白球服的队员就显得很紧张、害怕、手忙脚乱。他们很快就丢了球。而另一队穿橙色衣服的球员则显得很冷静、从容不迫、胸有成竹,他们的眼里毫无恐惧。观众开始倒数计时:5、4、3、2。橙队队员最后投出制胜压哨球,夺得冠军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面对巨大压力仍然保持沉着冷静。

  在阿尔文·托夫勒的畅销书《未来冲击》中,他谈了很多关于我们的社会快速变迁所带来的影响。因为通讯和高科技的发展,曾经需要几个世纪、几十年或几年,才能完成的事情,现在只需要几星期、几天、几分几秒就能完成。今天我们甚至会使用十亿分之一秒,这样的计时单位。而托夫勒的写作是在个人电脑、网路、电子邮件和短信出现前。很多人无法承受生活的压力,根本不能应付。现今,为了要生存,你需要有清醒的头脑才能够以正确的角度看待问题。

  这世代即将终结,不要惊慌—要祷告!

  为什么?彼得说“祷告”。如果你总是神经紧张,在各样的事情上奔波忙碌,面对极大的压力,你就很容易分神,被搅扰,完全被周围环境所控制。这样有什么后果呢?你就没有办法祷告了。你心里会不停地踌躇、担忧,你实在就是不能祷告了。我相信你以前一定经历过这些。当我们神经高度紧张的时候,就慢不下来,也没法专注在祷告上。

  这礼拜,我看到的一句话,引起了我的注意。“如果我们活着的时候没有祷告,我们死的时候就没有盼望。”坚持不断地祷告并不容易。抱怨对我们而言似乎是自然而然的。但是一到开始祷告的时候,我们突然连一里以外的音乐都听得到,也能想起一周前的对话。没多久,我们就不再继续祷告了,因为已经分心了。我所要说的就是:这世代即将终结,不要惊慌—要祷告!让你两耳之间的部分保持清醒,这样你才可以祷告。我要补充的一点是,最好能在一天的最早的时候进行祷告。你一起床就祷告,在一天的压力,还没有紧紧扣住你的时候就祷告。如果一天的工作,能以祷告为开始的话,你会觉得自己一天都能保持冷静、沉着和镇静。

  二、快速地忘记,别人所做的蠢事(8节)

  “切实”这个词也许翻译成“热烈地”更好。“热烈地”这个词一般用于描写运动员,在尽力绷紧他的肌肉,或者一匹马在全速飞奔。它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:一个跑步运动员冲向终点线,一个篮球运动员跳起来抢篮板球,或是一个棒球外野手奋力接球。它所说的是一种全面展开的爱,一种延绵不断、韧性坚强的“切实的爱”。我们要做出这种努力,因为真爱是很艰难的,是需要付上代价的。你一旦真正地认识一个人,真爱就意味着你会为他们而陷入困境,挑战自己的极限,把自己置于一个可能会受伤的位置。C?S?鲁益师在他的书《四种爱》中是这么说的:

  “只要有爱的付出,就会有受伤的时候。爱任何的东西,你感到内心纠结,也可能被伤害。如果你要确保它一点也不受伤害的话,你就必须不为任何人付出真心。用你的嗜好和一点奢侈,小心翼翼地把它包裹起来,然后把它锁在你那个用自私做的棺材里,这样你的心就不会被伤害。它就成为不能破碎,不能穿透,也不可救赎的心。”

  只要有爱的付出,就会有受伤的时候。

  爱就意味着敞开自己的心去面对被深深伤害的可能。所以彼得说:“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。”这个要求是有原因的。我们要彼此切实相爱因为“爱能遮掩许多的罪”。每次被冤枉,你都可已有两个选择。你可以处理它、原谅它、遮掩它,然后继续前行;或者把对方也拖入泥潭,在仇恨中不断地挑起纷争。意思就是:爱,就不会在公开的地方宣扬家丑。爱,是在私底下来处理,以它的方式来遮掩罪,小心翼翼地处理。这与仇恨完全相反。仇恨是把别人的一切的弱点和耻辱展现在人们面前。爱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公开对付罪。

  首先有了爱,才有原谅,然后才有沉默。爱的记忆是短暂的,它的嘴唇是密封的。我们需要听到这个字,是因为我们会被别人辜负很多次。爱,就不会在亲密的朋友辜负你的时候觉得吃惊,不会在别人的承诺没有兑现的时候觉得吃惊,不会在别人给你写来不友善的信时觉得吃惊,也不会在你受到不公正批评的时候,觉得吃惊。热烈的爱,预期别人去辜负,预期受到伤害,和不公平的对待,会准备好被别人辜负,准备好受到伤害,准备好受到不公平的利用。无论怎样,爱都依然继续。昨天我们为一对新夫妇举行了婚礼。新娘看起是那样光彩照人。新郎,正如大多数的新郎一样,脸上挂着有点傻呼呼的笑容。他们站在我面前时,是如此的幸福、充满希望、满怀喜乐,准备好要启航开始共同的生活。我看着他们,想到我通常在这种时候,都会想到的事情:“他们对婚姻还什么都不知道。”他们怎么可能知道,在我结婚的时候,也是什么都不知道的。在婚后的几周之内,你会学到好多东西,但还有很多是你不知道的。甚至几年以后,你仍然还在学习和成长。师母和我结婚已经30年了,可我们依然在不停地学习。没有人在结婚的时候,真正地明白要做什么。我不是婚姻方面的专家,但我对这个很肯定。如果你想让你的婚姻成功的话,爱就要遮掩许多的罪。当我礼拜天讲到这个的时候,教堂里传来阵阵笑声。

  这对教会,也同样适用。除非会众愿意用爱来遮掩罪,否则没有哪个教会,能长久地存在下去。工作场合也如是。除非爱遮掩了罪,否则没有任何人能在任何一个岗位上,长久地待下去。这一点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。因为罪无处不在,爱必须展开来遮掩罪。没有“切实的爱”,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生活在一起。

  最近我听到一个讲员说,教会里有太多小心眼的人。我们有太多人,情感很容易受伤害。一个小心眼的基督徒,这听起来是矛盾的。最糟糕的是,当你在家里喝着饮料,思想你的忧伤时,那个伤害你的人,却兴高采烈地出去玩了,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他伤害了你。

  讲到这,我们就要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。你怎样去“遮掩”那些不承认自己犯了错的人的罪呢?当别人都没有认罪或悔改时,说“遮掩”罪,合理吗?《饶恕真理》的作者康恩德,提到了一个很有帮助的观点:“如果你等别人悔罪的话,大多数时候,你是等不到的。”通常是那些伤害了你的人,不是不知道,就是不明白,再不然就是假装压根就没发生过这事。如果你试图说服他们,叫他们承认做错了,通常就会导致一场争执。康恩德说:无论怎样你都要原谅。他把彼得在第8节经文所说的,做了更详细的解说。我们要“遮掩”那些伤害了我们的人的罪。他列出了完全原谅的六个标志:

  1)你不告诉任何人他们对你所做的。
  2)你不试着去恐吓他们。
  3)你不让他们觉得有罪。
  4)你给他们留了面子。
  5)你把完全原谅这件事做为一个“人生的座右铭”,你必须要坚持做,无限期地做。
  6)你要祷告,为他们祷告得到祝福,摆脱困境。

  作为基督徒,这是你职责范围的很大一部分。你要成为一个遮掩别人嘴的人。

  神赐给我们恩赐之后,又赐给我们力量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借着神的力量去善用祂所给的恩赐,去服事别人。这就是基督徒生活的全部秘诀。

  三、不要再发怨言,要开始分享,神赐给你的东西(9节)

  “要互相款待,不发怨言。”款待的意思是:对陌生人表现出亲切、恩慈。这对初代教会尤其重要,因为他们没有教堂,而是在各个信徒的家中聚会。那时,旅行的圣经教师和传教士,到一个小镇上,会住在当地的一个家庭里面。因为他们没有大酒店,或是素质可靠的连锁酒店。当时的旅馆很污秽,也很危险。早期的基督教会依赖于信徒开放家庭,提供食宿。那时候,能在家中,欢迎接待别的信徒是一种荣耀。

  但在这里,有一个条件,“不发怨言”。这个希腊文的意思是“在喉咙里嘀咕”。但是为什么会有人抱怨热情接待的事呢?我们很多人,并不像以前的基督徒那样看待自己的家。他们认为家不仅是一家人的住所,还是传道的工具。他们明白,神给他们一个家,不仅是为了给他们一个世界的绿洲、憩息之地,还是一个向别人传道和服事的方式。

  他们认为家不仅是一家人的住所,还是传道的工具。

  我们太多的人认为,我们的家的主要目的,就是为家人提供一个住宿的地方。即便我们偶尔打开家门,也只是为了娱乐几个亲密的朋友,一群友善的,被认可的人。但是热情招待和娱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。向你亲密的朋友,敞开家门,是先决条件,是理所当然的,那是你的起点。但是彼得的意思是藉由你的家,服事所有的基督徒,在基督里,服事你不熟悉的弟兄姐妹。为传教士、来探访的讲员、需要帮助的家庭、未婚妈妈和需要歇息的孩子,提供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。

  根据圣经,最初神给你一个家的目的有两个:第一,是作为你家人的居所,第二,是作为传道与服事的工具。它绝不是你的资产淨值的纪念碑,不是你身份地位的徽章,也不是你逃避这个世界的避难所。家的主要用途也不是你招待你亲朋好友的城堡,不是你的瓷器博物馆,不是你的画展走廊,不是你的花园,不是孩子的游乐场,也不是你傢俱的展览厅。尽管那些也都很美好,但它们都没有触及到神赐下一个家给你的最重要的原因。祂给你一个家,是为了给你的家庭一个住所对向别人传道服事的地方。

  我是这么理解这段经文的:家是你传道、与开展事工的最好工具。热情地招待是对别的信徒,表达爱的一种方式。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开始,那么今天中午,请个人来你家跟你一起吃午饭。如果这吓着你了,你就下礼拜天再做。随着万物的结局近了,基督徒向彼此敞开家门,就显得尤其重要。

  这是彼得要表达的最后一点,是关于我们如何在本地教会中彼此配搭。

  四、用神赐给你的恩赐去祝福别人(10-11节)

  各人要照着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。”从这简短的几个字中,我们学到了三点:1)每个信徒都有神给的恩赐;2)你得到的恩赐也许与别人的不一样;3)你要用你所得的恩赐去服事他人。第11节经文把神给的恩赐分为两种,讲道的恩赐与服事的恩赐。任何公开的、或私下的向一群人、或单独一个人讲解神的话语的人,都属于有讲道恩赐的人。无论你是在讲台上讲道,还是在一小群人当中讲道,或者是带主日学,彼得说,你一定要说神的话。对很多教师来说,最大的诱惑是表达自己的意思,而不是传讲神的话。

  服事的恩赐,包括了除讲道外的其他所有事情。比如说,为刚生孩子的妈妈煮饭、聚会结束后打扫卫生、为别人开车、数奉献、整理餐厅的椅子、在婴儿室为孩子换尿裤、拜访生病的人、打个电话给朋友、写一个鼓励小卡片、奉献、祷告、或提供谘询辅导、做招待、唱诗歌,等等都是服事的恩赐。服事包括了一切让教会继续运转所需要做的事。无论你的恩赐是什么,用神所赐的力量来服事。

  人之所以有很多种恩赐,是因为神的恩典是“多层面的”,就像披风斗篷上的褶皱一样多。这个字原用来形容多花色的布料。神也有缤纷的恩典。我们都不一样,我们长得不一样,来自不同的地方,讲不同的语言,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,和风俗习惯。这很好!因为神的恩典不是单调的。把一束强光打在棱柱上,你就会看见红橙黄绿蓝靛紫,彩虹所有的颜色。神的恩典也是这样照射到我们的生命中,在你身上看到绿色、在他身上看到蓝色、在另一个人身上则顯出咖啡色或橙色……以此类推。而光打在某些人的生命里,你就会看,各样的花点线条。教会需要每一种恩赐。没有哪个恩赐是因为太小,而不被神使用的。程序就是这样的:从神…到我们…到别人。当有一天我们站在神面前,神会问你“你是怎么使用我给你的恩赐呢?”你不会被问及别人的事情,但是你作为自己的恩赐的管家要向神交账。

  人之所以有很多种恩赐,是因为神的恩典是“多层面的. 你作为自己的恩赐的管家要向神交账。

  神赐给我们恩赐之后,又赐给我们力量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借着神的力量去善用祂所给的恩赐,去服事别人。这就是基督徒生活的全部秘诀。这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?看看第11节经文结尾是怎么说的,“叫神在凡事上,因耶稣基督得荣耀。”

  所以我们应该,问自己几个问题:

  • 你用神给你的恩赐做了什么?
  • 从过去到现在你帮助过别人吗?
  • 你的教会有没有因你的存在而变得更好、更健壮?
  • 你是在浪费神给你的恩赐?或是在用它来荣耀神?

  二战的时候,法国的一个小镇上的广场上,有一尊耶稣的雕塑。炸弹炸坏了这尊雕塑,很多碎片从上面落下来。他们收集了那些碎片,并在战后重建那座雕塑。这尊雕塑有了裂痕,但人们却更珍惜它了。可是让他们沮丧的是,有些碎片他们找不到了,就是耶稣的手的部分。这很困扰他们,因为耶稣的手上有钉痕,那对他们意义重大。他们本来打算把雕像搬下来算了。但是,有一个人在雕像的底座上放了一块金匾,上面写着:“他没有手,但是有我们的手”这意思是“祂要使用我们的手,来做祂的工作。”

  是的,祂要使用你的手,来做祂的工作。
  祂要使用你的眼,来做祂的工作。
  祂要使用你的嘴,来做祂的工作。
  祂要使用你的脚,来做祂的工作。

  我们是基督在这世界上的身体。

  彼得说,“万物的结局近了。”你知道,末日是混乱的时代,世界会天翻地覆,长期维持的准则会被推翻、道德要沦丧、国要攻打国、民要攻打民。

  • 在这举世动荡的日子里,你要警醒祷告。
  • 在这混乱不安的日子里,你要学会快速地原谅别人。
  • 当你看到末日的来临的时候,请向别人打开你的家门。
  • 基督再来的日子,越来越临近的时候,用你的恩赐,去服事别人。

  如果今天是末日的前一天,希望你仍然能够大声宣告,说“我为耶稣的热心,不减反增!”。阿们。